这年头,茶痴多过情痴,更多过酒痴,南宁就有一位收藏六堡茶的茶痴,他就是南宁茶业协会副会长莫小雄。他说:“我以前是玩鸟的,自吹一点可以说在南宁市小有名气,自从迷上六堡茶后,也成了茶痴。喝过我的茶的朋友一天到晚追着我,比我更痴,我一旦到六堡收茶一段时间,要茶的人就急上急下,电话不断,我刚回到南宁屁股还没坐热,就有人在茶室门口大喝一声——喂,老哥你玩失踪啊,钻到哪个角落了,没有你的茶我会死的。”
说起莫小雄收藏六堡茶,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了。他化爱好为事业,把茶叶变成最贵的、能吃的收藏品之余,更是走出了一条发展六堡茶经济的产业之路,谁又能想到,小爱好居然变成了大生意、大产业。
“我们几个有同样爱好的朋友现在一起在六堡镇承包了茶山,大力推广种植并制作六堡茶,因为想到光喝陈年茶总有枯竭的一天,现在开始自己制作好茶留存,若干年后也就成为新一代的高品质陈茶了。”莫小雄提起自己的新动向,满脸尽是兴奋与期待。
老莫说:“早在清朝嘉庆年间,梧州六堡茶就以其独特的槟榔香列入中国十大名茶之一,有‘红、浓、陈、醇’四绝。但由于产量少,又一直出口东南亚和港澳地区,至今很多人还以为‘六堡’是个一般茶的商标,相对于其它名茶,了解它的人真是太少啦。这个茶适合任何年龄层的人喝。人们常说‘宁喝白开水,不喝隔夜茶’,六堡的农民上山做农活都会冲好一壶带在身上,当天喝不完的就放在山上,第二天继续喝,一点不变味。说真的,六堡茶的隔夜茶不但能喝,而且说得夸张些,放十天半个月也不会变质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曾经报道过,这是因为六堡茶里有抗氧化因子和大量的酵母菌,能防止外界的细菌入侵到茶汤里。六堡茶是个宝,从古到今,当地出嫁的女子其父母都会用茶叶做嫁妆,今天八十岁的老太婆还将当年陪嫁的茶叶拿出来给别人看。”
老莫说:“这茶你看不起眼,对肠胃不适很有用喔!在六堡,吃奶期拉肚子的婴儿都可以喝,这是实事,不是开玩笑的。前几天一位姓杨的记者吃了鱼生拉肚子,跑来我这,急哄哄地催我泡茶,结果喝了十杯八杯茶后肚子就不疼了。当然,问题大了还得上医院,不过,六堡茶这种良效还真不是吹的。”
曾经,不时有当地农民开玩笑打电话给莫小雄:“我家里最近发现有一堆老茶婆,你过来收啊!”经常,有农民建了新房后,老莫跑去问:“你以前收的茶叶在哪里呢?”答:“收起来啦”。于是,莫小雄也开玩笑对农民兄弟说:“你入新屋,我送张沙发换你的茶行吗?”。农民笑而不答。事实上,老莫收六堡茶不知花了多少大价钱。
老莫说:“我为什么要三头两日回一次苍梧取茶,就是因为我的顾客嘴很刁,我刚从农民藏茶的泥屋里要回的茶,一个个赞不绝口,但存放在南宁时间一长,味道就会有少少改变。我一时不解其中原因,后来细细分析,原来是和藏茶的环境有很大关系。农民六七十年代建的泥屋,有冬暖凉的感觉,当地的气温也很适合茶叶的贮存。一山一水一宝物,在南宁,即便像六堡人一样用竹筐、藤筐贮存茶,但还是达不到最佳效果。”
老莫掰下一团茶叶,举到记者跟前,指着说:“六堡出好茶的山,在塘坪、毕倚、四柳、黑石这几个村。六堡茶以前分中叶和小叶种。小叶最珍贵,是六堡茶的代表作,明朝时已经有了。六堡独特的气候与地理位置、泥土里的养分浸入到厚厚的小叶种里,很藏养分啊,小叶种发酵出来的茶是其它种达不到的。
六堡茶一年可以采摘两季,春茶味香,秋茶味重。虽然各人口味不同,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,茶叶里的养分足,会喝的就喝秋茶,我自己也偏好秋茶。另一方面,喝茶的年纪久了,亦多喜欢老茶。旧时,六堡茶的经济价值不高,人们对这种茶的认识又不深,而且都是由老太婆用最原始的方法来操作的,所以老茶也叫老茶婆”。
老莫叹了口气,故意装成历尽沧桑的模样道:“唉!不知道茶可不可以洗尽铅华,但我觉得可以洗尽烦忧。都说时间是最贵的,但我最有时间,一天到晚吹水聊天扯大圣,日子过得好慢又好快。其实,过日子应该就像品茶一样,是可以慢慢品出来的。我认为,到了今天,经过茶棍、茶痴、茶仙品出来的六堡茶,味道从低级到高级的依次是——槟榔香、药香、荷香、熏香、稻香、果香,最珍贵的是小叶种的果香,尤其是苹果、野梨香味再夹杂一点牛奶果香味,似有似无。喝茶是一门艺术,中国艺术最讲究的是似与不似之间,六堡茶非常富于想像力。泡茶时水要烫,大约是摄氏93度以上;用瓷器泡、盖碗泡,每泡10克左右就足够四五个人喝;另一种泡茶方法就是煮上一壶,六堡茶‘耐力’很好,非常经得煮,煮多久都不会变味,也不会有‘老’的感觉。煮茶最好用砂煲。老茶要泡上四至五泡之后才会出现入口即化的感觉,出现滑、爽、香、厚的味道。”
老莫自豪地说:“你知道吗?1973年,云南组织20多个茶厂的工作人员到苍梧学习制作熟茶的技术,之后回到云南在1975年正式推出普洱茶中的熟茶,之前的茶马古道都是生茶。整个云南只有‘五朵金花’,我们六堡茶有千朵万朵:人们常常说的‘金花’是三年以上的陈年茶中的一种有益菌,是由茶黄素和茶红素在适宜的环境下产生的,这是黑茶的特点。但六堡茶比别处黑茶产生的金花更多、更易见,这是茶的种类问题”。
岁月悠悠,茶气袅袅,六堡茶的故事,源远流长;六堡茶,天长地久。